庆祝青海省总工会成立75周年座谈会召开
庆祝青海省总工会成立75周年座谈会召开
庆祝青海省总工会成立75周年座谈会召开
西宁城北区豹街·西海路(hǎilù)美食街。 本报记者 谭梅 摄
游客(yóukè)到下南关打卡。本报记者 陆广涛 李延平 摄
西宁市(xīníngshì)城北区西海路社区联合医疗机构(yīliáojīgòu)为居民开展义诊服务。 通讯员 张婧 摄
豹街文化展演活动。本报记者 陆广涛 李延平 摄早晨8时,位于(wèiyú)青海省西宁市(xīníngshì)城东区下南关(nánguān)街的牛羊肉铺已挂起刚宰的鲜肉,油炸馍的摊位飘出青海菜籽油的清香;午后,城西区刘家寨鹏程农贸(nóngmào)综合市场内,电子秤闪烁着绿色数字,摊主们通过小程序(chéngxù)接收社区团购订单,为顾客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夜幕降临,城北区豹街街头霓虹闪耀,雪豹IP“尕豹儿”在巡游队伍中与游客互动……在西宁,三个(sāngè)风格迥异的“一刻钟(yīkèzhōng)便民(biànmín)生活圈”,正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高原城市的民生温度。
2023年9月,西宁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shēnghuóquān)”试点城市。以(yǐ)社区为基本(jīběn)单元,高原城市西宁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构建起集购物、养老、教育、休闲于(yú)一体的“幸福半径(bànjìng)”。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西宁市已建成品质类便民生活圈20个(gè)、基本保障类43个,涵盖养老机构766个、托育机构112个、便利店300家、维修点306个等9044个服务网点,科学划定130个便民生活圈业态范围,让各社区的居民真正实现了“生活所(suǒ)需,触手可及(chùshǒukějí)”。
西宁市将民生工程与地域(dìyù)特色深度融合,诠释着城市治理的温度。打造出(dǎzàochū)各具特色的便民生活圈,让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真正(zhēnzhèng)实现“圈”住幸福、“圈”出活力、“圈”亮城市。
“文化+商业”河湟(huáng)风情微更新
作为西宁市最具民族特色的(de)商贸街区,城东区下南关街,这条不足(bùzú)千米的街巷,承载着当地回族聚居区的历史记忆。
过去,这里虽热闹却(què)杂乱(záluàn),摊位占道(dào)经营、卫生条件参差不齐。自从纳入便民生活圈(shēnghuóquān)建设后,城东区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造:重新规划摊位布局,引入标准化管理模式,增设消防设施和垃圾分类点,同时在(zài)保留传统商铺(shāngpù)的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让下南关实现了从“后街”到“网红”的蜕变。改造后的下南关街不仅整洁有序,更成为集美食、购物、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地标。街道铺设防滑地砖,新增233个停车泊位,东西入口的河湟风格牌楼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最亮眼的是融入青海方言的文化墙——“大寺道道”“鱼儿道道”等(děng)充满(chōngmǎn)市井气息的巷名被重新标识,搭配(dāpèi)回族砖雕、撒拉族刺绣等非遗(yí)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带。
这里汇聚了上百种西北特色美食,每一种都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社区(shèqū)“石榴籽”邻里互助会为商户提供经营指导和保障服务,真正实现(shíxiàn)“人在格中住,就业(jiùyè)在格中”。
商户马福海经营酿皮店已有20年(nián),见证了(le)这里从“污水横流”到“洁净有序”的蜕变。“以前摆摊像打游击战,摊位(tānwèi)挤在巷子里,现在(xiànzài)政府统一规划了防污染摊布和分类垃圾桶,还装了电子价签,顾客扫码(sǎomǎ)就能看到价格。”他指着新配备的智能设备说,“现在日均客流量是以前的4-5倍,很多游客专门来吃我家酿皮。”据统计,改造后下南关街带动(dàidòng)710余名低收入群体就业,363家摊位经营1000余种商品,其中青稞(qīngkē)甜醅(pēi)、酸奶粽子等特色美食销量增长300%。
街区设立非遗技艺展示区,将“文化(wénhuà)+商业”深度融合,游客可现场体验回族馓子(sǎnzi)制作、撒拉族刺绣,同时还联合社区推出“消费返(fǎn)积分”活动(huódòng),积分可兑换物业费或购买(gòumǎi)民族服饰。更令人惊喜的是,街区引入“暖冬幸福便民服务驿站”,提供热水、图书、母婴室等贴心服务,设立“摊摊联防”机制成为城东区(chéngdōngqū)街道治理典范,商户自发组成巡逻队,配合(pèihé)城管、公安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游客遇到消费纠纷可直接在此一站式解决(jiějué)。据城东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摊摊联防”机制,2024年共处理消费投诉(tóusù)1600多件,挽回损失10余万元。
下南关(nánguān)街(jiē)的升级不仅(bùjǐn)是硬件的提升,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下南关街道变身文化展示窗口,多个线上平台现场“直播带货”,将“流量”转化为“留量(liúliàng)”,让“美食”变成“美景”,游客不仅可以在下南关里体验传统美食,还(hái)可以了解到更多美食背后的故事。
"幸福里"引领城市消费新(xīn)地标
在西宁市城北区,有这样一片区域,以豹街(bàojiē)为圆心,北至天津路(lù),南至毛胜寺路,西至海湖大道,东至小桥大街,总面积为0.69公里(lǐ),在这里,居民步行10分钟内,即可满足购物、就医、养老(yǎnglǎo)、休闲等生活(shēnghuó)需求。它就是城北区“豹街·10分钟幸福里”(以下简称(jiǎnchēng)“幸福里”)。围绕豹街商业中心,优化(yōuhuà)养老服务(fúwù)、便民生活、居住舒心、文化(wénhuà)健康四个功能区,不断提升养老、医疗、商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高便民服务水平。这个融合商业活力、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的综合性区域,正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书写便民生活的温暖篇章。
“幸福(xìngfú)里”区域(qūyù)内有6个居民小区,居住着(zhe)(zhe)1.7万名群众,也有“豹街·西海路美食街”这一成熟商圈,聚集着44家小型商业体、14家医疗机构、2家养老幸福食堂及3处健身休闲场所。密集(mìjí)的人口结构与多元的服务资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供了天然土壤。
作为“幸福里”的核心引擎,豹街商圈凭借“西海路美食街”的品牌效应,已成为城北(chéngběi)消费新(xīn)地标。在重大节日与旅游旺季时还举办民俗巡游(xúnyóu)、地方曲艺等文化活动,推动“美食+文旅”深度融合。同时,通过银企对接会、人才招聘会等举措,为商户解读最新优惠政策、搭建供需(gōngxū)平台。数据显示(xiǎnshì):2024年豹街吸引青海本土品牌、非遗体验(tǐyàn)馆等20余家新业态入驻,带动周边就业超300人,商圈年客流量同比增长明显,成为区域(qūyù)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不出幸福里,能办许多事!以前买菜(mǎicài)要走半小时,现在下楼就能搞定,连慢性病药都能送上门,真是太方便了。”家住毛胜寺村的(de)居民李大爷对这样的上门服务(shàngménfúwù)(fúwù)连连称赞,他口中的“送药上门”服务是社区(shèqū)(qū)针对“一老一小”服务需求,优化养老服务平台,联动14家药店诊所推出“送药上门”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95%,并与区卫建局协同合作(hézuò),不定时为辖区老人提供义诊等活动,不断完善做好家庭医生签约覆盖水平。同时,社区集幼儿托育(tuōyù)、兴趣培训、老人日间照料等服务功能(gōngnéng)打造的“红色薪火桥幸福大院”赋能“一老一小”家门口服务,实现了“空间复用、服务共享、代际共融”。到了周末,大院里(dàyuànlǐ)既有孩童的欢声笑语,也有老人的棋牌对弈,成为家门口的“温馨港湾(gǎngwān)”。
依托“豹街党支部便民服务站(zhàn)”阵地,西海路社区打造议事中心,化身群众的“贴身管家”,积极引进多样化的品质提升类业态,不断优化提升购物、餐饮、培训、快递(kuàidì)、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不断健全居民基本生活(shēnghuó)需求(xūqiú)各类保障,打造居民享受(xiǎngshòu)生活、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聚居地。
与此同时(yǔcǐtóngshí),从生鲜超市到母婴店,从理发店到健身房,“幸福里”44家商业(shāngyè)体构建起“接地气”的服务网络。为保障服务质量,市场(shìchǎng)监管部门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与商户信用评级(píngjí)。针对(zhēnduì)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商圈推出“绿色通道”,超市提供代买代送,药店配备免费血压测量仪,社区志愿者定期上门协助采购。
此外,“幸福里(lǐ)”充分发挥新(xīn)业态群体作用,在豹街设立“暖锋驿站”,吸纳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担任“流动网格员”,利用其走街串巷的优势(yōushì),常态化收集(shōují)群众问题诉求并及时协调处理,使“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无论是“10分钟幸福里”,还是“15分钟生活圈”,都是“以人民为中心(zhōngxīn)”服务半径的延伸。如今的豹(bào)街,不仅是商业繁荣的活力街区,更为群众“圈”出了宜居、宜业、宜学的美好生活——老人们(men)在幸福食堂共享午餐,孩子们在托育中心快乐成长,商户们在政策扶持下安心经营(jīngyíng)。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自“幸福里”建设(jiànshè)以来,区域内居民(jūmín)幸福感指数在不断提升。
智慧赋能的(de)“菜篮子”升级样本
位于(wèiyú)城西区的刘家寨鹏程(péngchéng)农贸市场(shìchǎng)(shìchǎng)曾是市民投诉的焦点:摊位杂乱、环境嘈杂、缺斤少两问题频发。两年前,市场启动改造进行(jìnxíng)了(le)全面升级:重新划分功能区域,设置蔬菜、水果、肉类、海鲜专区,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升级冷链设施……如今走进刘家寨鹏程农贸市场,整洁的摊位、明亮的灯光让人眼前一亮。市场不仅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还引入便民服务点:配钥匙、修鞋、缝纫等“小修小补”服务一应俱全,已(yǐ)成为辐射海湖新区的“菜篮子综合体”。据市场管理方负责人(fùzérén)介绍,自一年多前市场升级后,这里带动了3000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年销售额近亿元,蔬菜、水果、粮油年销量达3000多吨(duōdūn)。
如今的刘家寨鹏程农贸市场,“智慧(zhìhuì)化(huà)”彻底改变了它传统菜市场的面貌。为提升服务效率,刘家寨鹏程农贸市场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 商户统一使用智能电子秤,交易数据实时上传至市场管理平台,实现商品溯源和价格监管。“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chákàn)农产品产地、检测报告。活禽宰杀区(qū)实现‘存栏(cúnlán)、宰杀、售卖’三分离,排水系统采用紫外线消毒技术,彻底消除异味和卫生隐患。”在市场负责人的介绍中,记者(jìzhě)深刻(shēnkè)体会其为周边居民带来的便捷与福利。2025年新引入的“地摊火锅”和“胖姑舅小炒”等新业态,更让市场从单纯的食材(shícái)交易场所,升级为融合餐饮、休闲(xiūxián)的社区生活中心。
智慧(zhìhuì)服务的(de)延伸(yánshēn)体现(tǐxiàn)在“民生+科技”的双向赋能。摊主王秀兰的蔬菜摊前,顾客正用刷脸支付设备结账。“以前收现金找零麻烦,现在微信、支付宝、刷脸都能付,还能线上接单。”她展示着新安装的智能终端,“通过‘安享智邻家’小程序,订单(dìngdān)能直接(zhíjiē)送到居民家里。”市场开通的线上采购平台,引入社区团购平台与周边23个小区(xiǎoqū)建立直供(zhígōng)关系,居民可通过手机下单,享受“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或“配送到家”服务。同时,开发的“便民服务地图”,集成家政维修(wéixiū)、养老服务、充电桩查询等功能,使用方便快捷。通过智慧化改造,相关数据显示其市场客单价与顾客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西宁市(xīníngshì)的(de)“十五分钟便民(biànmín)(biànmín)(biànmín)生活圈”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当下,如何让“流量”转化为“留量”,让“网红”变为“长红”,成为这个(gè)城市新的课题。谈及未来,西宁市商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一圈一策”推动便民生活圈提质扩面,计划尽快实现130个生活圈全覆盖,鼓励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参与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工作服务中,引入(yǐnrù)更多新业态,进一步探索“商业+文化+旅游”融合(rónghé)模式,让便民生活圈不仅成为居民的“幸福圈”,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从(cóng)“买菜难”到“生活圈”,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西宁用15分钟(fēnzhōng)的步行(bùxíng)距离,丈量出民生改善的深度与温度。这一圈圈的“幸福(xìngfú)半径”,正在串起高原城市的美好生活图景,书写着新时代民生答卷的西宁篇章。
《青海日报》(2025年06月11日 第7版(bǎn):经济)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zhùmíng)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zhuǎnzǎi)!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