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朱家峁煤矿召开
横山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朱家峁煤矿召开
横山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朱家峁煤矿召开无定河畔水光潋滟,榆溪河岸绿树成荫。5月中下旬,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zhèn)的盐碱稻田迎来了(le)水稻插秧(chāyāng)的关键时节,伴随着(zhe)机械轰鸣,一株株秧苗整齐有序地扎根水田。常四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fùzérén)常成正在“头雁”导师(dǎoshī)的指导下,现场指挥插秧作业。今年,他不仅建起了智能育苗温棚,新引进钵体育秧技术(jìshù)和钵苗摆栽集成技术,培育出素质好、返青快、抗逆性强的秧苗,还利用无人机运送秧苗,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智能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贾赟摄(jiǎyūnshè)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榆阳区按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dàitóurén)培育(péiyù)“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īběinónglínkējìdàxué)合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头雁”培育项目,创新提出三段式培训模式,有效推动政策、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jíjù),树立了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标杆(biāogān)。
如今,在广袤的(de)榆阳大地上,越来越(yuèláiyuè)多像常成一样的“头雁(tóuyàn)”开始发挥出重要(zhòngyào)的引领作用:“西梅李”让法国西梅在榆阳沙地扎根,“杂粮王”“沙盖妹”“干炉姐”将榆阳本土农业品牌做大做强,“葡萄哥”“领头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这一个个关于“头雁”的动人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榆阳区实施(shíshī)“头雁”培育项目、助力(zhùlì)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325名榆阳“头雁(tóuyàn)”步入大学
“种地不仅要下农田攒经验,还要上课堂求学问。在实践(shíjiàn)的基础上,再到大学,去学习如何发展自身产业、带领农民增收,我是非常(cháng)期待的,也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chōngmǎn)了信心。”2022年(nián)6月7日,榆阳区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班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班(kāibān),作为首期学员,“90后”常成倍加珍惜这次机会。
他和父亲(fùqīn)常四娃是(shì)榆阳区有名的(de)种粮“父子兵”,但也曾因农产品销路单一、品牌影响力不强而面临产业发展的困境,他一直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而这次的培训令他豁然开朗。
“我认识了很多和我有着(yǒuzhe)同样困惑的新农人,跟导师的沟通让(ràng)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shìyě),还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发展理念,为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常成(chéng)坦言。几年来,他积极参与培育(péiyù),逐步成长为一名有文化、懂技术、善(shàn)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实施稻蟹综合混养项目,让“桑榆稻田”逐渐变为“稻蟹共生”,开拓出一条新型农业经营之路,实现现代化种养销全产业链发展,入选了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ànlì)。
榆阳是工业强区,也是农业大区,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区,承担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示范县区、全国主要(zhǔyào)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shìfànqū)、全国首批整区域(qūy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区等多个国家级示范试点。但是,榆阳仍然存在农业产业体系与发展要求(yāoqiú)不相适应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产业体系、生产(shēngchǎn)体系、经营体系不强,乡村产业主体小、链条短、品牌差(chà)、营销弱等,其中的关键制约就是(jiùshì)缺乏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
为了加快培育一支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zhènxīng)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于2021年10月起(qǐ),采取“三段式”培训模式,分批次对驻村(zhùcūn)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和(hé)乡镇乡村振兴分管领导、业务干部进行全覆盖(fùgài)轮训。在2022年3月农业(nóngyè)农村部(nóngcūnbù)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乡村产业(chǎnyè)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榆阳区于同年6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计划利用5年时间(shíjiān)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nóngchǎng)、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培育300多(duō)名产业带头人,通过“头雁”振翅、“群雁”齐飞,带动更多高素质农民和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针对“头雁”学员年龄、文化、行业的差异,榆阳区结合农业产业(nóngyèchǎnyè)发展特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创新推出“理论教学+返岗实践(shíjiàn)+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在理论教学“大讲堂”中(zhōng),学员奔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定制化课程,由高校教授、党政领导(dǎngzhènglǐngdǎo)、行业专家(zhuānjiā)联合授课(shòukè)。在返岗实践“大练场”上,学员带着(zhe)课题回到岗位,在高校专家+本土能手“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并赴省级示范企业交流互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shíjì)工作紧密结合。在成果答辩“大考场”中,学员提交实践报告并公开答辩,评审结果与政策支持、资金奖补挂钩,确保(quèbǎo)学以致用。
“面对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人才荒’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yǔ)榆阳区以‘精准滴灌(dīguàn)’思维破题。培训过程中,我校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chuàngxīnnénglì)的培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表示,西农大通过“50多名(míng)(míng)高校专家教授(zhuānjiājiàoshòu)+10名党政领导+10名先进典型”的强大阵容,为榆阳“头雁”量身打造培训计划,助推数百名“田秀才”转型为数字时代的“兴农人”。
2025年(nián)3月,随着榆阳区第六期64名乡村产业振兴(zhènxīng)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第一阶段顺利结业,榆阳区已有325名“头雁”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de)校园,圆满完成理论教学的学习任务,3年实现了(le)5年的目标。
“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AI技术与短视频的融合(rónghé)应用。这种创新组合不仅重构了视频制作流程,更为农业品牌传播开辟出更多(duō)创意空间。”第六期“头雁”学员、榆林市(yúlínshì)老闫家食品公司负责人闫磊在笔记本上工整(gōngzhěng)地记录着学习感悟。
这位南瓜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者(shíjiànzhě),带领企业实现了育种创新、规模种植、精深加工、跨境贸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mùqián)公司有3个(gè)高产南瓜子新品种在全国五省区推广种植6000余亩,年加工2000吨瓜子产品(chǎnpǐn)覆盖20余个省市(shěngshì),远销海外市场。闫磊表示:“未来,我将依托西农大专家的支持(zhīchí),持续攻关南瓜子种质创新,通过产量质量双提升带动农户增收。同时,升级智能化加工体系,打造AI赋能的数字营销矩阵(jǔzhèn),让‘老闫家’瓜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尝鲜新技术、涉足新业态(yètài)、拥抱新理念……随着一批批完成第一阶段培训的(de)榆阳“头雁(tóuyàn)(tóuyàn)”纷纷返岗,榆阳区317个村实现了“村村有‘头雁’、群雁促振兴”的局面。325名“头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因地制宜(yīndìzhìyí)带头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业态,直接带动了3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初加工(chūjiāgōng)企业、4000多农户共同发展。
“头雁”培育(péiyù)项目始于(shǐyú)培训、却不止于培训,还突出一个“育”字。集中培训结束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持续开展(kāizhǎn)回访指导,让榆阳“头雁”持续受益。
整形修枝(xiūzhī)、育苗插秧、田间管理……从春寒料峭到万物(wànwù)复苏,今年以来,榆阳区抢抓农时春耕备耕。为及时解决“头雁”学员在产业(chǎnyè)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应用、产业壮大发展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导师团队陆续来到(láidào)榆阳进行回访指导,将高校(gāoxiào)科研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帮助“头雁”学员发展壮大产业,提升(tíshēng)联农带农能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头雁(tóuyàn)”学员薛亮飞的肉牛养殖基地 周湘摄
1月14日至17日,榆阳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范崇辉在上盐湾镇上沿湾村果园“手把手(shǒubǎshǒu)”指导“头雁(tóuyàn)”学员冬季果树整形修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研究员赵春平在榆阳区祥程养殖(yǎngzhí)(yǎngzhí)农民专业合作社牛舍内,全面了(le)解“头雁”学员姚祥国在肉牛养殖情况,并针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现场提出了既具针对性(zhēnduìxìng)又可操作的改进建议。
“头雁”导师董娟娥教授(右一(yòuyī))查看中药材品质 杜欣摄
3月29日(rì)至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xuéyuàn)教授邹志荣站(zhàn)在孟家湾乡野(xiāngyě)目盖村的西瓜大棚前躬身示范种植要领:“建立自属育苗基地(jīdì),杜绝病苗隐患,采用东西横向布局提升机械化效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董娟娥面对鱼河(yúhé)峁镇冯茶庄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堆积如山的黄芩、黄芪,当即联系药企对接采购,并携带样品进行药效检测,为后续采收奠定基础。
5月19日至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dà)学食品学院教授徐怀德建议易养源米茶(chá)以陕北米茶为基础,融入大健康理念,生产功能化产品,让榆阳的米茶走得更远;赵春平则根据多次回访中实地走访的不同(bùtóng)规模(guīmó)养殖场现实情况,建议养殖户在肉牛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生产性能比较高的西门塔尔牛或者西门塔尔高代杂交牛,在养殖中从经验(jīngyàn)管理(guǎnlǐ)向数字型管理、粗犷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导师团对瓜子(guāzi)产业给予建议 周湘摄
每一次(yīcì)“头雁”回访,导师们都将课堂搬到了田间(tiánjiān)地头、厂房棚舍,深入了解“头雁”学员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wèntí),对“头雁”学员提出的疑问逐一剖析解答,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从优化种植结构(jiégòu)、提升养殖效益、加强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quánfāngwèi)的指导,确保培育成果落地生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榆阳‘头雁’实施的培育项目,目前走在了全国头雁培育的前列。每次回访(huífǎng)均围绕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关键环节进行现场指导(zhǐdǎo),有专家帮助,有学校做后盾,就是为了帮助学员(xuéyuán)能够(nénggòu)心里有底,推出更多的榆阳好(hǎo)产品,发挥‘头雁’作用,形成‘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jiàoyù)(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īběinónglínkējìdàxué)“头雁”导师团来榆阳区回访指导 周湘摄
“经过‘头雁’系统性的培训学习,让我在(zài)思想上(shàng)、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回来后,导师又来到(láidào)我的种植基地,在棚体保温、樱桃保存、技术改良方面现场(xiànchǎng)给予了指导,让我收获满满。”第六期“头雁”学员、陕西大漠神农果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斌斌说。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王斌斌所在的公司在榆阳区规模化种植的樱桃正式挂果,这也(yě)是榆阳区首次成功规模化种植高品质樱桃。他表示,今后(jīnhòu)会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扩大产业(chǎnyè)规模,优化(yōuhuà)销售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用“真金白银”支持“头雁”发展(fāzhǎn)
近日,记者来到(láidào)榆林市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de)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操作机器,一颗颗饱满的南瓜子经过筛选,打包装入袋中,进入下一道(yīdào)工序。
记者了解到,这里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南瓜(nánguā)销售产业链,公司负责人申雅君是榆阳区第一期“头雁”,她(tā)(tā)始终坚持要把一颗南瓜“吃干榨(gànzhà)尽”的理念,但创业过程的现实远比想象残酷:缺乏资金、技术落后、销售渠道闭塞。在得到榆阳区土地、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后,她带领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发展。2023年,她建立南瓜和向日葵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采取“基地+农户(hù)”的发展模式,与78户脱贫(tuōpín)户建立合作关系,按入股(rùgǔ)金额5.5%实行保底分红,每户每年可分红1100元(yuán)。
为确保(quèbǎo)“头雁(tóuyàn)”在创业和发展中得到充分(chōngfèn)支持,榆阳区从产业扶持、金融支持、职称评定、专家服务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头雁”发展壮大产业。对带动能力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的“头雁”,每年(měinián)分别奖励1.2万元(wànyuán)、0.7万元、0.5万元,并提供500万元以内的创业贴息贷款(tiēxīdàikuǎn)。同时(tóngshí)优先“评优树模”,推荐作为“两代表(dàibiǎo)一委员”和村级后备力量人选,鼓励激励“头雁”带动更多经营主体和农户嵌入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hézuò)建成(jiànchéng)了农业技术孵化(fūhuà)实训基地,组建成立了“头雁联盟”和(hé)5个专家工作站。区财政每年给每个工作站安排10万元专项经费(zhuānxiàngjīngfèi),支持引进专家人才团队“一对一”“多对一”到一线帮扶指导,为(wèi)“头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专业指导服务,推动了绒山羊饲料配方技术、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技术等科技成果在榆阳本土加速转化。
近日,榆阳“头雁”、程翔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镇通乐呵呵地晒出成绩单:“今年势头(shìtóu)猛,种羊卖了799只,光一个订单(dìngdān)(dìngdān)就210万元,超去年全年呢!羊绒1986斤,每斤142元全出手,冻精订单也(yě)拿下2250管!”
2014年起步的程翔家庭农场,专攻高品质白绒山羊繁育。杨镇通坦言:“‘头雁’培训真是及时雨,思路打开了(le),政策摸清了,方向(fāngxiàng)更明了。”他成功突破传统养殖(yǎngzhí),在高品质育种、冻精生产储存(chǔcún)和人工授精服务上闯出名堂,赢得口碑。
202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此(cǐ)挂上了“头雁专家(zhuānjiā)工作站(gōngzuòzhàn)”的牌子,“头雁”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也成了农场的常客,帮着杨镇通搞规划、提技术。如今,农场建起(jiànqǐ)了设备齐全的白绒山羊冻精生产基地,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羊妈妈医院”。
3月28日(rì),榆阳区还组建成立了乡村产业“头雁”协会,将重点把农村各类(gèlèi)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形成规模(guīmó)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成立大会上,“头雁”学员(xuéyuán)思耀国当选协会理事长。他说:“将凝聚‘头雁’力量,成立乡村(xiāngcūn)产业振兴论坛,建立乡村振兴电商平台(píngtái)(píngtái),提供乡村产业振兴教育培训平台等。同时利用常态化交流机制,把西农大教授讲解的技术转化为田间教材,结对培养青年农人,传(chuán)经验、帮创业。”
目前,榆阳区乡村产业发展正处在升级(shēngjí)转型、提质(tízhì)增效的关键阶段,“头雁”协会的成立恰好契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yǒulìyú)“头雁”充分释放发展和带动效能。
“担好联农带农、兴农富农这一份沉甸甸的(de)责任”
在榆阳区上盐湾镇井道峁村,一片葱郁的山地苹果(píngguǒ)林沿着山势铺展。时值夏日,榆阳“头雁”、榆阳区富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付艾正穿梭(chuānsuō)于果林间,不时向正在忙碌的果农传授(chuánshòu)经验。
榆阳“头雁”钟付(zhōngfù)艾(左)正在为果农(guǒnóng)讲解果树养护技术要领 杜欣摄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我今年首次使用防风网,可以扛得住5级以上的(de)西北风,还(hái)用秸秆全覆盖的方式抗旱保果,目前成效非常明显(fēichángmíngxiǎn)。”谈及自己在山地苹果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举措,钟付艾侃侃而谈。
在钟付艾的示范指导下,井道峁(mǎo)村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统一开展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果品销售,并(bìng)注册“井道峁二果”商标,目前果农承包的近千亩山地苹果均已(yǐ)挂果。
“榆阳区政府对‘头雁’的扶持力度(lìdù)非常大,我一定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将(jiāng)学到的知识(zhīshí)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探索联农带农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钟付艾表示。
眼下,像钟付艾一样的(de)“头雁”们正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在榆阳大(yúyángdà)地上(dìshàng)显身手、展担当、作贡献,不断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
“头雁”张建仁是山地苹果专家,带动全村(cūn)农民种植苹果,人均5亩(mǔ)果园,实现共同致富;“头雁”白小平、左(zuǒ)建平率先推广草莓(cǎoméi)、葡萄、香瓜(xiāngguā)等现代温室大棚多元化果蔬(guǒshū)种植模式,2024年,带动180户群众种植芝麻香瓜,亩产达4000斤,亩均产值3万元;“头雁”王艳平是养殖大户,将鸡子养殖规模从2000只扩大到3.2万只,带动198户农户发展养鸡产业,户均增收6000元;“头雁”郑志雄(zhèngzhìxióng)依托青云镇郑家川村城郊近郊优势,带领村民将全村324孔废弃窑洞统一流转至村股份(gǔfèn)经济合作社,打造“栖心川上”精品窑洞民宿文化旅游(lǚyóu),村集体收入已突破120万元。
经过培育和政策支持(zhīchí),榆阳“头雁(tóuyàn)”不仅成为技术能手,更是产业组织者,他们通过直接带动、服务拉动、辐射联动(liándòng)等模式,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化产业链。
2023年以来(yǐlái),已有69名“头雁”带着(zhe)100多种榆阳好产品亮相榆阳好产品年货节、杨凌农高会等平台,展示自家企业或合作社生产的拳头产品,展现出榆阳区(yúyángqū)“头雁”培育的丰硕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导师团现场指导时令(shílìng)设施(shèshī)蔬菜水果种植 周湘摄
“近年来(jìnniánlái),榆阳区通过‘头雁’培育,切实壮大了农村‘田教授(jiàoshòu)’‘土专家’等在内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头雁’在加强自身发展(fāzhǎn)的同时,积极传播(chuánbō)产业发展新理念、推广农业新技术,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兴农富农作用,为促进乡村全面(quánmiàn)振兴注入了有力动能。”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说。
原标题:“头雁”是怎样育成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树立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dàitóurén)培育(péiyù)标杆
无定河畔水光潋滟,榆溪河岸绿树成荫。5月中下旬,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zhèn)的盐碱稻田迎来了(le)水稻插秧(chāyāng)的关键时节,伴随着(zhe)机械轰鸣,一株株秧苗整齐有序地扎根水田。常四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fùzérén)常成正在“头雁”导师(dǎoshī)的指导下,现场指挥插秧作业。今年,他不仅建起了智能育苗温棚,新引进钵体育秧技术(jìshù)和钵苗摆栽集成技术,培育出素质好、返青快、抗逆性强的秧苗,还利用无人机运送秧苗,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智能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贾赟摄(jiǎyūnshè)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榆阳区按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dàitóurén)培育(péiyù)“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īběinónglínkējìdàxué)合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头雁”培育项目,创新提出三段式培训模式,有效推动政策、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jíjù),树立了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标杆(biāogān)。
如今,在广袤的(de)榆阳大地上,越来越(yuèláiyuè)多像常成一样的“头雁(tóuyàn)”开始发挥出重要(zhòngyào)的引领作用:“西梅李”让法国西梅在榆阳沙地扎根,“杂粮王”“沙盖妹”“干炉姐”将榆阳本土农业品牌做大做强,“葡萄哥”“领头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这一个个关于“头雁”的动人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榆阳区实施(shíshī)“头雁”培育项目、助力(zhùlì)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325名榆阳“头雁(tóuyàn)”步入大学
“种地不仅要下农田攒经验,还要上课堂求学问。在实践(shíjiàn)的基础上,再到大学,去学习如何发展自身产业、带领农民增收,我是非常(cháng)期待的,也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chōngmǎn)了信心。”2022年(nián)6月7日,榆阳区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班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班(kāibān),作为首期学员,“90后”常成倍加珍惜这次机会。
他和父亲(fùqīn)常四娃是(shì)榆阳区有名的(de)种粮“父子兵”,但也曾因农产品销路单一、品牌影响力不强而面临产业发展的困境,他一直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而这次的培训令他豁然开朗。
“我认识了很多和我有着(yǒuzhe)同样困惑的新农人,跟导师的沟通让(ràng)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shìyě),还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发展理念,为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常成(chéng)坦言。几年来,他积极参与培育(péiyù),逐步成长为一名有文化、懂技术、善(shàn)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实施稻蟹综合混养项目,让“桑榆稻田”逐渐变为“稻蟹共生”,开拓出一条新型农业经营之路,实现现代化种养销全产业链发展,入选了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ànlì)。
榆阳是工业强区,也是农业大区,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区,承担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示范县区、全国主要(zhǔyào)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shìfànqū)、全国首批整区域(qūy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区等多个国家级示范试点。但是,榆阳仍然存在农业产业体系与发展要求(yāoqiú)不相适应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产业体系、生产(shēngchǎn)体系、经营体系不强,乡村产业主体小、链条短、品牌差(chà)、营销弱等,其中的关键制约就是(jiùshì)缺乏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
为了加快培育一支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zhènxīng)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于2021年10月起(qǐ),采取“三段式”培训模式,分批次对驻村(zhùcūn)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和(hé)乡镇乡村振兴分管领导、业务干部进行全覆盖(fùgài)轮训。在2022年3月农业(nóngyè)农村部(nóngcūnbù)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乡村产业(chǎnyè)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榆阳区于同年6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计划利用5年时间(shíjiān)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nóngchǎng)、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培育300多(duō)名产业带头人,通过“头雁”振翅、“群雁”齐飞,带动更多高素质农民和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针对“头雁”学员年龄、文化、行业的差异,榆阳区结合农业产业(nóngyèchǎnyè)发展特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创新推出“理论教学+返岗实践(shíjiàn)+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在理论教学“大讲堂”中(zhōng),学员奔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定制化课程,由高校教授、党政领导(dǎngzhènglǐngdǎo)、行业专家(zhuānjiā)联合授课(shòukè)。在返岗实践“大练场”上,学员带着(zhe)课题回到岗位,在高校专家+本土能手“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并赴省级示范企业交流互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shíjì)工作紧密结合。在成果答辩“大考场”中,学员提交实践报告并公开答辩,评审结果与政策支持、资金奖补挂钩,确保(quèbǎo)学以致用。
“面对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人才荒’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yǔ)榆阳区以‘精准滴灌(dīguàn)’思维破题。培训过程中,我校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chuàngxīnnénglì)的培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表示,西农大通过“50多名(míng)(míng)高校专家教授(zhuānjiājiàoshòu)+10名党政领导+10名先进典型”的强大阵容,为榆阳“头雁”量身打造培训计划,助推数百名“田秀才”转型为数字时代的“兴农人”。
2025年(nián)3月,随着榆阳区第六期64名乡村产业振兴(zhènxīng)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第一阶段顺利结业,榆阳区已有325名“头雁”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de)校园,圆满完成理论教学的学习任务,3年实现了(le)5年的目标。
“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AI技术与短视频的融合(rónghé)应用。这种创新组合不仅重构了视频制作流程,更为农业品牌传播开辟出更多(duō)创意空间。”第六期“头雁”学员、榆林市(yúlínshì)老闫家食品公司负责人闫磊在笔记本上工整(gōngzhěng)地记录着学习感悟。
这位南瓜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者(shíjiànzhě),带领企业实现了育种创新、规模种植、精深加工、跨境贸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mùqián)公司有3个(gè)高产南瓜子新品种在全国五省区推广种植6000余亩,年加工2000吨瓜子产品(chǎnpǐn)覆盖20余个省市(shěngshì),远销海外市场。闫磊表示:“未来,我将依托西农大专家的支持(zhīchí),持续攻关南瓜子种质创新,通过产量质量双提升带动农户增收。同时,升级智能化加工体系,打造AI赋能的数字营销矩阵(jǔzhèn),让‘老闫家’瓜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尝鲜新技术、涉足新业态(yètài)、拥抱新理念……随着一批批完成第一阶段培训的(de)榆阳“头雁(tóuyàn)(tóuyàn)”纷纷返岗,榆阳区317个村实现了“村村有‘头雁’、群雁促振兴”的局面。325名“头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因地制宜(yīndìzhìyí)带头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业态,直接带动了3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初加工(chūjiāgōng)企业、4000多农户共同发展。
“头雁”培育(péiyù)项目始于(shǐyú)培训、却不止于培训,还突出一个“育”字。集中培训结束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持续开展(kāizhǎn)回访指导,让榆阳“头雁”持续受益。
整形修枝(xiūzhī)、育苗插秧、田间管理……从春寒料峭到万物(wànwù)复苏,今年以来,榆阳区抢抓农时春耕备耕。为及时解决“头雁”学员在产业(chǎnyè)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应用、产业壮大发展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导师团队陆续来到(láidào)榆阳进行回访指导,将高校(gāoxiào)科研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帮助“头雁”学员发展壮大产业,提升(tíshēng)联农带农能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头雁(tóuyàn)”学员薛亮飞的肉牛养殖基地 周湘摄
1月14日至17日,榆阳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范崇辉在上盐湾镇上沿湾村果园“手把手(shǒubǎshǒu)”指导“头雁(tóuyàn)”学员冬季果树整形修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研究员赵春平在榆阳区祥程养殖(yǎngzhí)(yǎngzhí)农民专业合作社牛舍内,全面了(le)解“头雁”学员姚祥国在肉牛养殖情况,并针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现场提出了既具针对性(zhēnduìxìng)又可操作的改进建议。
“头雁”导师董娟娥教授(右一(yòuyī))查看中药材品质 杜欣摄
3月29日(rì)至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xuéyuàn)教授邹志荣站(zhàn)在孟家湾乡野(xiāngyě)目盖村的西瓜大棚前躬身示范种植要领:“建立自属育苗基地(jīdì),杜绝病苗隐患,采用东西横向布局提升机械化效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董娟娥面对鱼河(yúhé)峁镇冯茶庄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堆积如山的黄芩、黄芪,当即联系药企对接采购,并携带样品进行药效检测,为后续采收奠定基础。
5月19日至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dà)学食品学院教授徐怀德建议易养源米茶(chá)以陕北米茶为基础,融入大健康理念,生产功能化产品,让榆阳的米茶走得更远;赵春平则根据多次回访中实地走访的不同(bùtóng)规模(guīmó)养殖场现实情况,建议养殖户在肉牛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生产性能比较高的西门塔尔牛或者西门塔尔高代杂交牛,在养殖中从经验(jīngyàn)管理(guǎnlǐ)向数字型管理、粗犷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导师团对瓜子(guāzi)产业给予建议 周湘摄
每一次(yīcì)“头雁”回访,导师们都将课堂搬到了田间(tiánjiān)地头、厂房棚舍,深入了解“头雁”学员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wèntí),对“头雁”学员提出的疑问逐一剖析解答,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从优化种植结构(jiégòu)、提升养殖效益、加强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quánfāngwèi)的指导,确保培育成果落地生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榆阳‘头雁’实施的培育项目,目前走在了全国头雁培育的前列。每次回访(huífǎng)均围绕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关键环节进行现场指导(zhǐdǎo),有专家帮助,有学校做后盾,就是为了帮助学员(xuéyuán)能够(nénggòu)心里有底,推出更多的榆阳好(hǎo)产品,发挥‘头雁’作用,形成‘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jiàoyù)(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īběinónglínkējìdàxué)“头雁”导师团来榆阳区回访指导 周湘摄
“经过‘头雁’系统性的培训学习,让我在(zài)思想上(shàng)、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回来后,导师又来到(láidào)我的种植基地,在棚体保温、樱桃保存、技术改良方面现场(xiànchǎng)给予了指导,让我收获满满。”第六期“头雁”学员、陕西大漠神农果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斌斌说。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王斌斌所在的公司在榆阳区规模化种植的樱桃正式挂果,这也(yě)是榆阳区首次成功规模化种植高品质樱桃。他表示,今后(jīnhòu)会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扩大产业(chǎnyè)规模,优化(yōuhuà)销售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用“真金白银”支持“头雁”发展(fāzhǎn)
近日,记者来到(láidào)榆林市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de)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操作机器,一颗颗饱满的南瓜子经过筛选,打包装入袋中,进入下一道(yīdào)工序。
记者了解到,这里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南瓜(nánguā)销售产业链,公司负责人申雅君是榆阳区第一期“头雁”,她(tā)(tā)始终坚持要把一颗南瓜“吃干榨(gànzhà)尽”的理念,但创业过程的现实远比想象残酷:缺乏资金、技术落后、销售渠道闭塞。在得到榆阳区土地、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后,她带领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发展。2023年,她建立南瓜和向日葵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采取“基地+农户(hù)”的发展模式,与78户脱贫(tuōpín)户建立合作关系,按入股(rùgǔ)金额5.5%实行保底分红,每户每年可分红1100元(yuán)。
为确保(quèbǎo)“头雁(tóuyàn)”在创业和发展中得到充分(chōngfèn)支持,榆阳区从产业扶持、金融支持、职称评定、专家服务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头雁”发展壮大产业。对带动能力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的“头雁”,每年(měinián)分别奖励1.2万元(wànyuán)、0.7万元、0.5万元,并提供500万元以内的创业贴息贷款(tiēxīdàikuǎn)。同时(tóngshí)优先“评优树模”,推荐作为“两代表(dàibiǎo)一委员”和村级后备力量人选,鼓励激励“头雁”带动更多经营主体和农户嵌入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hézuò)建成(jiànchéng)了农业技术孵化(fūhuà)实训基地,组建成立了“头雁联盟”和(hé)5个专家工作站。区财政每年给每个工作站安排10万元专项经费(zhuānxiàngjīngfèi),支持引进专家人才团队“一对一”“多对一”到一线帮扶指导,为(wèi)“头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专业指导服务,推动了绒山羊饲料配方技术、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技术等科技成果在榆阳本土加速转化。
近日,榆阳“头雁”、程翔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镇通乐呵呵地晒出成绩单:“今年势头(shìtóu)猛,种羊卖了799只,光一个订单(dìngdān)(dìngdān)就210万元,超去年全年呢!羊绒1986斤,每斤142元全出手,冻精订单也(yě)拿下2250管!”
2014年起步的程翔家庭农场,专攻高品质白绒山羊繁育。杨镇通坦言:“‘头雁’培训真是及时雨,思路打开了(le),政策摸清了,方向(fāngxiàng)更明了。”他成功突破传统养殖(yǎngzhí),在高品质育种、冻精生产储存(chǔcún)和人工授精服务上闯出名堂,赢得口碑。
202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此(cǐ)挂上了“头雁专家(zhuānjiā)工作站(gōngzuòzhàn)”的牌子,“头雁”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也成了农场的常客,帮着杨镇通搞规划、提技术。如今,农场建起(jiànqǐ)了设备齐全的白绒山羊冻精生产基地,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羊妈妈医院”。
3月28日(rì),榆阳区还组建成立了乡村产业“头雁”协会,将重点把农村各类(gèlèi)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形成规模(guīmó)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成立大会上,“头雁”学员(xuéyuán)思耀国当选协会理事长。他说:“将凝聚‘头雁’力量,成立乡村(xiāngcūn)产业振兴论坛,建立乡村振兴电商平台(píngtái)(píngtái),提供乡村产业振兴教育培训平台等。同时利用常态化交流机制,把西农大教授讲解的技术转化为田间教材,结对培养青年农人,传(chuán)经验、帮创业。”
目前,榆阳区乡村产业发展正处在升级(shēngjí)转型、提质(tízhì)增效的关键阶段,“头雁”协会的成立恰好契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yǒulìyú)“头雁”充分释放发展和带动效能。
“担好联农带农、兴农富农这一份沉甸甸的(de)责任”
在榆阳区上盐湾镇井道峁村,一片葱郁的山地苹果(píngguǒ)林沿着山势铺展。时值夏日,榆阳“头雁”、榆阳区富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付艾正穿梭(chuānsuō)于果林间,不时向正在忙碌的果农传授(chuánshòu)经验。
榆阳“头雁”钟付(zhōngfù)艾(左)正在为果农(guǒnóng)讲解果树养护技术要领 杜欣摄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我今年首次使用防风网,可以扛得住5级以上的(de)西北风,还(hái)用秸秆全覆盖的方式抗旱保果,目前成效非常明显(fēichángmíngxiǎn)。”谈及自己在山地苹果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举措,钟付艾侃侃而谈。
在钟付艾的示范指导下,井道峁(mǎo)村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统一开展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果品销售,并(bìng)注册“井道峁二果”商标,目前果农承包的近千亩山地苹果均已(yǐ)挂果。
“榆阳区政府对‘头雁’的扶持力度(lìdù)非常大,我一定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将(jiāng)学到的知识(zhīshí)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探索联农带农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钟付艾表示。
眼下,像钟付艾一样的(de)“头雁”们正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在榆阳大(yúyángdà)地上(dìshàng)显身手、展担当、作贡献,不断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
“头雁”张建仁是山地苹果专家,带动全村(cūn)农民种植苹果,人均5亩(mǔ)果园,实现共同致富;“头雁”白小平、左(zuǒ)建平率先推广草莓(cǎoméi)、葡萄、香瓜(xiāngguā)等现代温室大棚多元化果蔬(guǒshū)种植模式,2024年,带动180户群众种植芝麻香瓜,亩产达4000斤,亩均产值3万元;“头雁”王艳平是养殖大户,将鸡子养殖规模从2000只扩大到3.2万只,带动198户农户发展养鸡产业,户均增收6000元;“头雁”郑志雄(zhèngzhìxióng)依托青云镇郑家川村城郊近郊优势,带领村民将全村324孔废弃窑洞统一流转至村股份(gǔfèn)经济合作社,打造“栖心川上”精品窑洞民宿文化旅游(lǚyóu),村集体收入已突破120万元。
经过培育和政策支持(zhīchí),榆阳“头雁(tóuyàn)”不仅成为技术能手,更是产业组织者,他们通过直接带动、服务拉动、辐射联动(liándòng)等模式,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化产业链。
2023年以来(yǐlái),已有69名“头雁”带着(zhe)100多种榆阳好产品亮相榆阳好产品年货节、杨凌农高会等平台,展示自家企业或合作社生产的拳头产品,展现出榆阳区(yúyángqū)“头雁”培育的丰硕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导师团现场指导时令(shílìng)设施(shèshī)蔬菜水果种植 周湘摄
“近年来(jìnniánlái),榆阳区通过‘头雁’培育,切实壮大了农村‘田教授(jiàoshòu)’‘土专家’等在内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头雁’在加强自身发展(fāzhǎn)的同时,积极传播(chuánbō)产业发展新理念、推广农业新技术,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兴农富农作用,为促进乡村全面(quánmiàn)振兴注入了有力动能。”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说。
原标题:“头雁”是怎样育成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树立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dàitóurén)培育(péiyù)标杆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