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万尾鱼苗从武汉“游进”长江
近千万尾鱼苗从武汉“游进”长江
近千万尾鱼苗从武汉“游进”长江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kèhùduān)6月7日讯6月6日清晨,长江武汉段一艘渡轮上迎来特殊“乘客(chéngkè)”:946万尾鱼苗从这里欢腾(huānténg)“游进”长江。这是武汉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长江增殖放流活动。
江汉(jiānghàn)大学志愿者们转运中华鲟。记者金文兵 摄
当天凌晨,江汉大学(dàxué)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张(zhāng)浩然与该校20位青年志愿者,来到位于沌口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汉阳基地,与研究人员一道将1万余尾中华鲟护送(hùsòng)到放流点。“感觉这样的志愿服务,很有(yǒu)意义,值!”蒋莫许同学说。
中华鲟“游进”长江。记者金文兵(bīng) 摄
小朋友们欣喜地看着中华鲟放归长江。实习生孙雪瑞(sūnxuěruì) 摄
当天,在武汉渔政码头,2025年“全国放鱼日”武汉市水生(shuǐshēng)生物增殖放流活动(huódòng)共放流国家一级保护(bǎohù)动物中华鲟1021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15万尾(wànwěi)、湖北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吻鮠30万尾,以及青鱼300万尾、草鱼(cǎoyú)200万尾、鲢鱼200万尾、鳙鱼200万尾。
胭脂鱼兴奋地跳起了舞。记者金文兵 摄(shè)
“子(zi)2.5代”中华鲟。记者金文兵 摄
这次放流,鱼苗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与以往稍有不同,本次放流强化了“珍稀物种(wùzhǒng)+经济(jīngjì)鱼种 ”双线并进模式,进一步改善长江鱼类种群(zhǒngqún)结构,推动长江从“生存性恢复”向“繁荣性重建”跨越。
在当天放流的10210尾中(zhōng)华鲟中,水利部(shuǐlìbù)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工作人员提前为其中的1000余尾中华鲟幼鱼植入了PIT标记,以便个体追溯、评估(pínggū)放流效果。
中华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shuǐzhōng)大熊猫”之称,已经连续7年没有自然(zìrán)繁殖,目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chángjiāng)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zhōnghuáxún)保护中心理事长危起伟(wēiqǐwěi)表示,中华鲟保护和野外种群恢复,需要坚持以科学增殖放流和长江禁捕为主要保护方向,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形成(xíngchéng)政府主导、科研支撑、公众支持的保护合力。
当天,“从高山到大海,助力濒危鱼类回家”主题(zhǔtí)活动在武汉、重庆、长沙、宜昌等24个城市同步(tóngbù)开展,50万尾珍稀濒危和土著鱼类回归长江怀抱。主会场武汉站,共放归(fàngguī)1000尾中华鲟。
(记者金文(jīnwén)兵 实习生孙雪瑞 通讯员秦天龙 李响)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